《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最后一條新解讀》:這篇費爾巴哈提綱論文范文為免費優秀學術論文范文,可用于相關寫作參考。
內容摘 要:“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不同的人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人自从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需要,對世界的解釋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就需要改變現存世界.現存世界的人是現實的感性活動中的人,在舊唯物主義那里沒有注意到人的主體性,在唯心主義那里,人卻偏離了現實性的存在.對世界的改變需要科學的革命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需要 改變世界 革命實踐 革命理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為《提綱》)第十一條中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國內外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有人認為“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产生的青年黑格爾派,說的是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能實際地改變世界.”[2]也有人認為“過去的哲學停留于‘解釋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然而,筆者認為,僅從這一點來解讀馬克思,有把自己限定在一定范圍的嫌疑,我們是否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解讀呢?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序言中說:“我在馬克思的一本舊筆記中找到了十一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現在作为本書附錄刊印出来.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4]筆者認為,既然作为馬克思親密戰友的恩格斯把《提綱》當做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5],那么對《提綱》第十一條應該還有其他的解讀.鑒于此,筆者試圖做一定的探討.
一.對人自身認識的深化
馬克思認真地梳理和思考了哲學的整個進展,他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理解和觀察世界的兩種角度,這兩種角度存在不同的思考路向,最后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他將舊唯物主義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纯粹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客體至上,對方至上,其導致的結果是在關注世界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敵視人”的唯物主義,看不到人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意圖了解對象的本來面目,在對象里面恰恰沒有人的地位.另一種是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這是近代自然科學以后产生的一種哲學流派,吸收了自然科學的很多成就,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者的自然觀就是唯物主義,其堅持的是自然至上原則.費爾巴哈談到的人是自然人和抽象人,他認為:“人就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是由各種器官组成的,思維是可以把握的,幻想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一切.這種唯物主義雖然有探討人,但談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和抽象屬性,把人看作为對象研究的一個對象.他的‘沒有了對象,人就成了無’的重要論斷就很好地說明了其缺陷.”[6]馬克思認為唯心主義的優點在于發展了舊唯物主義沒有涉及的人的主體性,舊唯物主義沒有注意人的主體性,唯心主義探討了主體,但是卻遠離了現實性的存在.因此,上述兩個角度都不能成为關照世界的方式,需要超越出来.
馬克思強調實踐的原則,探討現實的人和人的實踐,實踐原則既沒有拋棄主體也沒有拋棄客體,而是主體和客體同時發生作用,主體和客體不能一勞永逸地起決定或被決定的作用,主體和客體處于一個交互作用的狀態,不能說先有主體后有客體,如果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主體和客體問題的解決是逐步地解決,當主客體不再適應的時候,主體提出要求,但這種要求必须借助于客體本身的改變,然后才能得到實現,客體改變的同時又對主體本身的力量提出另外新的問題.這種哲學不再談超驗的形而上學,也不再回歸到主體個人,貫穿在《提綱》中談哲學研究什么,不是不研究人,而是不研究倒退的唯物主義.他研究的是現實活動過程中的人,這個人不是某一抽象的或特定的存在,而是在現實感性活動中的人.
二、人需要改變世界
改造世界比解釋世界更為重要,更為根本.只有在改變世界中才能認識世界,而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又在于指導實踐,改變世界,馬克思將自己的嶄新的哲學思想同改變世界這樣的實踐相聯系的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1846年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一次作了更為鮮明的論述:費爾巴哈“和其它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达到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解釋,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7],“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現存的事物”[8].由此可见,馬克思認為哲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在于“改變世界”,因此哲學的主要功能在于批判,批判舊世界,創造、發展新世界.這種批判不僅是理論上的,而且是實踐上的批判.實踐是現實的人的活動,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僅創造歷史,創造能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的物質資料,而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加適應自然的變化.對世界的解釋,只是一種被動的,存在于認識論范疇,不能很好地使人適應自然的變化,為了使人更好地適應自然,掌握更大的主動性進而同自然(世界)保持一種和序穩定的狀態,人必须掌握規律改變世界,从而能夠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使自我得到不斷擴充,滿足自身的需要.
三、革命實踐需要革命的理論
千百年來人同人的關系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關系,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人對人的壓迫是一種 裸的壓迫.隨著機器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整個社會劃分為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剝削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即有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工人們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毫無自由可言,成了有產者的依附物.
面對社會大變動、工人階級遭受巨大壓迫的情境,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們”看不起工人、農民,看不起小人物.他們認為科學尤其是哲學方面只能在哲學家的圈子打轉,將其束之高閣,普通群眾根本學習和研究不了哲學.而且這些哲學家所寫的文章也晦澀難懂,因為他們只是給少數人看的.馬克思在1842年發表的《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一文指出了当时德國哲學界脫離現實和群眾的嚴重現象.他說:“哲學,尤其是德國的哲學,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所有這些,一開始就使哲學同那種和它格格不入的報紙的一般性質——經常的戰斗准备、對于急需報道的聳人聽聞的当前問題的熱情關心對立起來.從哲學的整個發展來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門外漢看来正像脫離現實的活動一樣稀奇古怪;它被當作一個魔術師,若有其事地念著咒語,因為誰也不懂得他們在念些什么.”[9]相反地,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家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也注重科學理論的研究,但更加注意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馬克思在早于《提綱》之前完成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已經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0],顯然要达到“改變世界”的目的,必须有強大的“物質力量”,所以馬克思繼續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1].這就說明,馬克思在《提綱》中所談到的“改變世界”其主體是也只能是人民群眾.在歐洲大陸三次工人運動中由于階級力量的懸殊,工人運動遭到殘酷鎮壓,在運動中暴露出一個致命缺陷,即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的革命的理論,才能更好地爭取權利,贏得自由,改變世界.因此,馬克思將自己的新理論定義為對世界的改變,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只是對世界的解釋.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作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作为開辟新世界觀的前驅,在許多領域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對人有著和以往哲學家們不同的見解.在關于人這一方面,馬克思走出前人的藩籬,擺脫舊唯物主義對人的主體性缺乏關注以及唯心主義遠離人的現實性的缺陷,將人看作現實的感性活動中的人.現實的人有現實的需要,舊有哲學對世界的解釋滿足不了人的需要,人就面臨著改變世界以滿足自身需要的問題,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人又面臨各種困難需要科學的革命的理論來指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聶錦芳.究竟該如何解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N]光明日報,2005-10-18.
[3]劉召峰.改變世界:特定的問題語境及其內涵的拓展和深化--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解讀[J].河北學刊,2010,(1):225.
[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209.
[6]陳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現代唯物主義導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33.
[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7,7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10][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作者介紹:李洋,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
費爾巴哈提綱論文參考資料:
結論: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最后一條新解讀為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方面的的相關大學碩士和相關本科畢業論文以及相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和職稱論文寫作參考文獻資料下載。